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增幅超预期,至7个月来最高水平2.5%;PPI则同比下降1.9%,略低于市场预期但比前一月高出0.3个百分点。外资银行对此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通胀压力在经过几个月的下行后重新上升,春节将至,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明显下降。今天寒冷的天气推高蔬菜价格,而通胀的上升或抑制国家政策的放松空间。
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近期国内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中国整体食品价格指数开始逼近历史峰值,这样一种“超预期”反弹推动了12月份CPI走高。不仅如此,高盛经济学家宋宇补充道,另一大推手是非食品价格环比增幅由负转正。他认为,在总需求连续3个月强劲复苏之后,非食品CPI的反弹很可能反映基本面通胀压力可能已有所上升。
另外,尽管12月份PPI增幅仍为负值,但受到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强劲反弹的推动,其环比上行趋势十分明显。刘利刚认为,按照这样的走势,PPI增幅很可能在本季度末转为正数。宋宇认为,因PPI衡量的是出厂价,其往往滞后于市场价格,且市场价格的周数据自12月初以来持续上涨而PPI衡量的是月内均值,PPI数据倾向于低估近期生产者价格的上升趋势。近期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在1月份PPI中有更充分的体现。
综合来看,刘利刚和美国银行—美林证券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中国的CPI通胀压力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出现,整体经济周期的上升趋势也很可能进一步推升通胀。陆挺预计,上半年CPI同比增幅将保持在3.0%以下,但在下半年某些月份将达到3.5%的政府通胀目标甚至4%。他说,“因得益于去年年中以来的政策放松、对欧元区崩溃的担忧减缓以及美国货币宽松,中国的终端需求正在稳定甚至加速。经济基本面支持中国今年消费物价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走高。”而其他可能推升下半年CPI高于趋势水平的因素还包括基数效应以及猪肉和蔬菜价格因供应减少而上涨。
记者注意到,1月10日出炉的2012年12月份贸易数据格外强劲,倾向于缓解人们对于外需下降导致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1月18日,中国政府将公布去年第四季度GDP数据,12月份工业生产、零售数据和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基于高于预期的12月贸易数据,刘利刚预计即将公布的四季度GDP数据将高于市场预期。根据彭博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从前一季度的3年低点加速至7.8%。
此前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2013年趋于上行的通胀将成为下半年的一大担忧,理由是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降到了7.5%甚至更低的水平。
张智威说,“潜在增长率是一个经济体在劳动力供求比较平衡、失业率较低且通胀温和的状态下的增长率。去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长7.4%。我们看到劳动力市场处于相对平衡、略紧状态,四季度劳动力供需比例为1.05,说明有点供不应求,三季度非食品的通胀同比虽有所下降(因基数小),但环比缺略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说明通胀压力犹存,潜在增长率已降至7%至7.5%。”
张智威表示,产出正缺口可能扩大从而推高通胀。
鉴于此前一天公布的出口和信贷增速凸显中国经济反弹的力量,令不少专家认为进一步放松政策不大可能。张智威甚至预计央行在今年下半年会有两次加息。他说,金融风险的累积或导致信贷宽松政策在上半年结束,年中通胀可能高达4%或促使当局收紧政策。而随着政策转紧,下半年经济增长将放缓。
宋宇的看法稍有不同。他说,虽然政府可能会将2013年CPI目标设定在3.5%这一十分易于实现的水平,但它应被视为政府的容忍上限而非希望达到的目标。“十八大结束以来的政策声明基调总体上倾向于支持实体增长,这意味着除非通胀率指标继续以去年11月、12月时的速度上升,政策应该不会出现大幅收紧。”
陆挺则相信,政府的政策不会因12月份的通胀数据而出现摇摆。他说,在相当程度上,12月份CPI只是因蔬菜价格反弹到正常水平而出现从前几个月低点向正常化的回归。
刘利刚认为,从短期来说,央行很难取得进一步的宽松措施,尤其对于短期市场利率来说,近期频繁逆回购操作的可持续性仍值得怀疑。由于大规模的进行逆回购,市场的融资结构越来越短期化,也更加依赖短期市场利率。他认为央行应对目前的政策应对模式作进一步评估,并利用近期出现的资本流入趋势,减少逆回购操作的规模,转换一种更加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当然,他说,在新的结构性改革方向明确前,目前的逆回购操作模式仍将持续。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襄阳金融超市http://www.xyj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