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的风险正不断从实体经济传导至金融系统。随着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持续承压,那些主要为民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融资担保公司,正处于风口浪尖。
记者近日走访长三角地区多家民营担保公司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已受企业坏账冲击的担保公司往往被挤在银行和企业之间,两头承压。更麻烦的是,部分担保公司为了保住公司信用评级而在操作中掩盖其代偿实质,从而给后续诉讼埋下隐患。
这也迫使业内反省,适用于过去经济上行时期的担保模式设计,习惯了高歌猛进的担保业,如今必须在新的下行的经济环境中寻求新路径。
无奈的代偿
担保公司的担保行为原本有助于自身信用和抵押品不足以获取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获得授信,也是银行信贷防风险的一道“防火墙”。然后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无力还贷之际,担保公司却变成了企业逃避在银行层面坏账的“防火墙”。
浙江某注册资本1亿元的中型担保公司财务总监向本报记者“倒苦水”,称有些企业因害怕被银行起诉,或是被查出报表、发票或抵质押作假而陷入“银行信贷诈骗”,因此在资金周转不灵时,企业主往往选择先行偿还没有担保公司居间担保的银行贷款,而将有外部担保的银行贷款列后。
企业还不出钱,担保公司怎么办?上述总监称,担保公司为了自保以及和银行继续合作,就不得不“顶住”不让贷款在银行那里产生坏账,而“赖账”企业也正是预料到了这点。
此时对担保公司来讲,首选方案是协助企业找到外部资金方(高利贷),以此还贷。但现实情况是,有些企业已经病入膏肓,连高利贷都借不到了;另一些则是企业主拒不借高息资金。此时,担保公司不得不向银行代偿企业贷款。
担保公司的压力并不止于此。在银行那头,一旦贷款坏账,或者仅仅是发生逾期,银行往往会盯住整个担保体里“最有钱的那一方”。
记者从浙、沪近期多个担保坏账案例中发现,银行最后起诉的重点往往是担保体而非企业,甚至当贷款企业濒临破产时,银行还可能只起诉担保公司一方。
在实际操作中,担保公司还有着更具体的“难处”。本报记者从上海一家行业性融资担保公司高层处了解到,担保公司在实际代偿贷款时,往往会隐瞒代偿事实,通过暗中走账将还款资金打入企业账户,再由企业向银行“正常”还贷。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来,银行因此掌握不到企业实际已无力还款的事实,担保公司因此可以争取银行向企业续贷,从而收回其垫付的资金;二来,担保公司发生代偿会影响公司信用评级,而信用评级则是担保公司赖以为生的“招牌”。
但麻烦随之而来。隐瞒代偿事实就等于担保公司失去了一件重要的证据,一旦银行续贷没有着落,担保公司即成为企业的债权人。此时如果企业不配合还款,担保公司必须通过法院判决才可执行企业的资产。但法院判决的前提是担保公司起诉立案,这时必须提供其代偿凭证及企业借据。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襄阳金融超市http://www.xyj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