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调整”高分红承诺,另一边是暂缓H股发行计划。在目前港股市场整体不好的情况下,一再错过上市窗口的光大银行只能暂弃外部融资,转向内部“挖钱”,通过降低分红留存利润以及业务调整来提升资本。
光大银行在27日发布的公告中称,该行将暂缓H股IPO发行进程,在市场出现较好窗口时,再考虑重新启动H股发行相关工作。
暂缓H股发行
公告表示,由于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欧债危机问题频发等因素的影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估值普遍偏低,考虑到现有股东的利益,该行将暂缓H股IPO发行进程。
自去年6月光大银行H股上市获得证监会批准,至今已一年有余。此间香港市场整体市况不佳,港股一级市场投资者心态谨慎,这让光大银行一再将上市窗口延后。
“(上市进程)反复延后,可能让投资者更加怀疑公司本身的投资价值。”有投行人士认为,这可能给光大银行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另有投行人士称,光大银行此前一再降低融资规模,最近一次更是主动将H股发行规模缩减至14亿美元左右。即使如此,市场却并不买账。该人士指出,现在H股很多中小银行的市净率都在1倍以下,二级市场上随便可以拿到更为低廉的筹码,为何会选择条件更为苛刻的一级市场?
该人士进而表示,根据有关规定,新股发行价格不得低于账面每股净资产,所以当前情况下,实际上基本封闭了光大银行的上市路径。
另有分析人士透露,由于港交所规定的有关公司财务审计有效时间是6个月,所以在向交易所提交上市材料后,一般在半年时间完成上市计划。如果申请延后上市,申请人需要重新提交上市申请,已经缴纳的首次上市费也将不退还,需要再次付费。
“随着中期财报的披露,意味着光大银行需要递交更新的上市材料。但是管理层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难见曙光,合适的上市窗口短期难觅,所以宣布暂缓上市也是给各方一个交代。”上述人士还表示,中国证监会对其H股IPO的批文已于7月底到期,由于其在批文到期前仍不启动H股IPO计划,光大银行亦需要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延长其海外上市批文。
而此前披露,光大银行H股上市的承销团包括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瑞银、摩根大通、法巴银行、汇丰、中银国际、申银万国、光大控股等。而包括国际大型保险公司、知名对冲基金、香港富豪及大型中央企业在内的多家机构已同光大银行签署了基石认购协议。
未来或降低分红
外部融资渠道的关闭,只能让光大银行一改此前对股东的慷慨,未来或将通过降低分红来寻求内部“挖钱”。
根据光大银行25日发布的董事会决议,该行董事会通过了新的利润分配政策,而原有分配方案不再执行。
新修订的分配政策是,除特殊情况外,该行在当年盈利且累计未分配利润为正的情况下,采取现金方式分配股利,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该行当年度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十。
而在2011年5月20日公布的《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来三年股息分配政策》中,光大银行明确提出2011、2012和2013年三年股息分配金额为相关年度审计后的净利润的30%-40%之间。
“从净利润30%至40%的股息分配”转为“现金分红不低于10%”,“这无疑是一个更为宽松的利润分配方案,公司既然从市场融不到钱,通过降低分红来补充资本符合逻辑。”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表示,由于2013年实施的资本新规提高了资本金的要求,所以今年以来各家银行均通过增加利润留存的方式来补充资本。此前工行、建行、中行已经明确将2011年的分红比例从40%降到35%。
光大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公司此前作出的30%-40%的高分红方案只是根据当时的资本市场环境、上市融资策略作出的方案。“我们希望通过高分红、高回报来吸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但是随着搁置H股融资,分红方案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另外,光大银行此次在《公司章程》中对分红条款的修订,也是为了满足近期证监会对完善公司分红制度的要求。”
加速业务转型
“在资本压力下,光大银行未来必然会加速业务转型,通过内源式补充资本。”分析人士预期。
从中报数据观察,光大银行上半年加大业务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零售业务步伐,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报告期末,该行企业贷款平均余额6734.70亿元,同比增长11%;零售贷款平均余额2452.31亿元,同比增长17.19%;企业客户存款平均余额9980.24亿元,同比增长8.97%;零售客户存款平均余额2323.51亿元,同比增长25.24%。
分析人士称,由于零售业务占用较低的风险权重,所以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光大银行上半年零售业务增幅均超过企业客户,“让贷款资源更多地投向零售业务,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该行对资本的消耗。”
此外,中报显示,光大银行资本净额达到1,419.95亿元,比年初提高221.05亿元,增幅18.44%;资本充足率为11.15%,比上年末提升0.58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05%,比上年末提升0.16个百分点。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是在加权风险资产较去年增长12.35%的前提下实现了0.16个百分点的提升。
分析人士称,这充分说明了近年来光大银行内源式资本补充能力建设取得成效。公司相关人士亦表示,近年来,光大银行加强资本的动态监管,加大资本集约型业务的发展力度,并且借助于盈利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内源式资本补充得到了有效保障。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襄阳金融超市http://www.xyjr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