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农户、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因没有抵、质押物或抵、质押物不足导致贷款难问题,各地农信社在依法合规操作和防范风险前提下,创新多种担保方式发放贷款,如“借款人+担保公司+农信社”、“借款企业+上游企业+农信社”、“借款人+专业合作组织联保小组+农信社”等担保贷款模式,既解决了农户、中小企业等贷款难问题,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又有效防范了贷款风险,实现了农信社与客户双赢。然而,农信社虽然在担保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据悉,目前由于农业担保体系欠缺,再加上农业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农信社在农户担保贷款的拓展上困难重重。
“我们联社今年年初以来,增加了15亿元的存款,而贷出去的不到一半,流动性过剩,增加了我们的经营成本。贷不出去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没有有效的抵押物。而当地担保公司欠缺,我们谈了几家,都不愿担保,就是愿意担保的,要求担保条件太高,另外成本也高,不适合在农村推广。”河北省望都县农信联社主任左振彪告诉记者。在基层采访中,一些传统农业县的联社负责人大都持这样的观点。
记者了解到,导致农信社在农户担保贷款拓展上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是担保公司股权结构单一,担保实力有限。有位联社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他们当地有家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为3000万元,全部为政府投资,股权结构单一,缺乏民间资本参与,造成担保公司担保基金难以扩充,担保实力受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的发展需求。
“日前,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为控制风险,担保公司要求担保企业按不低于贷款额度5:1的比例,向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保证金,同时要以有权处置的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资产提供反担保。这些限制性规定尽管有利于担保贷款风险的防范,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机构业务的开展,不利于中小企业及时快捷融通资金。”另位联社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和担保公司合作,信息不透明,不利于风险控制,也影响了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尽管和担保公司合作的联社每年都对担保公司进行一次年检,但缺乏信息交流平台,对其业务状况和风险控制能力,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具体的分析。特别是近两年,担保公司与农发行、城商行、村镇银行等也有业务合作,经营日益复杂化,有可能引起不正当竞争。同时担保公司监管主体不明,没有纳入金融监督,如果不能及时跟进监督,容易引发信用风险。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户和中小企业从农信社获得贷款。
那么,呢?有没有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担保体系呢?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他认为,须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贷担保体系缓解农贷难。农贷担保体系发展缓慢是农信社大额贷款发放难的一大瓶颈。必须尽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贷担保体系,减少农信社的贷款风险。可以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型担保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具体的运作方式可以采取从中央和上级政府下拨给农村的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地方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挤出一部分的办法建立县、乡(镇)两级农贷担保基金。农贷担保基金专户存储在农信社,专人负责管理,专门为农户大额贷款提供担保。另外还应建立商业运作型担保基金。政府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建立股份合作制的农贷担保公司,参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模式,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和管理。还可以建立农户互助型担保基金,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互助性质担保基金,为成员贷款提供担保。
河南省一位基层人行工作人员提出,农信社应通过金融工具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起分工合作的金融供给机制,有效发挥农村金融杠杆作用,引导农民成立社区互助金融组织,如互助担保或资金互助社等,通过互助组织将资金转贷给农户,不仅可以解决商业金融规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农户市场主体地位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时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带动农民合作组织化程度提高,从而有效化解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也就有效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创新服务方式,打造特色金融服务,是破解农贷难的有效方式。多位基层信合系统人员提出上述观点。“农信社须坚持以农户为中心,围绕支农重点,拓宽服务领域,结合市场对不同的客户‘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信贷服务。但是目前,不少农信社在业务品种上,诸如仓单质押、权利质押、票据承兑等业务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农户担保贷款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定要从信贷准入条件上入手,要发展多种担保方式,可以用固定资产抵押,可以用产品办理质押,还可以采取第三方担保,与有实力的担保公司合作。”有位省联社办公室人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