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星期六,打浦路绿地集团总部会议室,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并未让记者们过多等候。因总裁办公会,他比原定采访时间晚了15分钟。他一向很守时。
张玉良,上海市人,高级经济师。1986年6月~1992年5月,张玉良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农业委员会综合计划处、人事处、住宅建设办公室任职。1992年5月起,其领衔创建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裁至今。
他与记者们一一握手,他甚至能叫上每个记者的名字。
再见张玉良,他的商业逻辑并无变化。一年半之前,他对记者说,做企业要“懂国家的战略、懂政府的要求”,这与此次采访时其所说的“聪明的企业家应该适应政策、适应环境、适应市场”的言论并无二致。
但不同的是,在张玉良一以贯之的商业逻辑与行为的作用力下,绿地集团在2012年入围“世界500强”。从1992年2000万元起家,到跻身“世界500强”,张玉良带领他的团队只用了20年时间。
因应形势,顺势而为,正是张玉良奉为宝典的从商之道——为应对单一产业风险,他将绿地打造成产融结合的多元化集团;在房地产调控之际,他将业务结构逐步调整为以商业地产为主;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中国人海外消费的大趋势下,他提出“用中国的资源做国际化”;各地GDP的不断攀升,让他提倡的超高层建筑有了用武之地,只是这一商业行为受到广泛质疑。
很难用“树大招风”来涵盖人们对他某些商业行为的质疑,在商业伦理和适者生存两个维度上,张玉良正用他的“聪明”来书写绿地集团的未来。
产融结合之选
“我们提出,在未来5年内,绿地集团要进军‘世界200强’,未来的绿地将会是实业和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集团。”
记者:20年来,绿地集团已逐渐成为集地产、能源、金融、汽车等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的集团公司,业务经营收入、资产规模双双突破2000亿元,绿地集团未来的业务如何布局?房地产业务如何规划?
张玉良:从中国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来看,房地产业仍会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在一定阶段内,房地产业务仍会是绿地的主业。
目前在绿地的收入构成中,房地产销售收入占集团收入的近50%,但从整个集团的利润来看,房地产业务占集团利润约70%。这是因为公司综合产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尚未到大规模效益产出期,而房地产是我们专业能力最强的业务,所以它的利润占比也比较高。
我们一直坚定房地产主业不动摇,虽然做其他产业,但是我仍然把房地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抓,哪怕以后销售收入只有40%的比例,它一样是绿地的第一支柱产业,因为它的盈利能力很强。
集团的能源产业每年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速率,现在是1000亿元左右的销售规模,未来三四年要翻一番,同时房地产业也要实现翻番。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能源和房地产的销售额都做到2000亿元。
记者:从近几年绿地集团的经营数据来看,已经形成了多产业互为支撑的局面,在金融业方面,绿地集团的未来规划是怎样的?如何与房地产之间协调发展?
张玉良:除了房地产主业之外,绿地的确很看重金融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应该把实业和金融相结合来做。这不是说控股了银行,就可以拿钱投到实业中去,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政策上的严格限制,我们也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执行,但它们之间可以有间接的互补支撑作用。因为有金融业务的支撑,你的实业可能会发展得更好。
绿地未来金融产业的规划是这样的:我们希望在今年控股个别城商行后,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金融资产做到5000亿元左右的规模,把控股的城商行培养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商行集团。
绿地有自身的优势,可以依托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人才优势。完成控股城商行之后,我们会迅速把金融产业做大,使之成倍快速地增长。我对金融产业3年时间形成5000亿元的规模很有信心。我们还会做金融产业链上相关的业务,现在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我们提出,在未来5年内,绿地集团要进军‘世界200强’,未来的绿地将会是实业和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集团。
记者:你能否介绍一下绿地集团的金融产业规划?
张玉良:金融投资、信托、典当、小额贷款、基金等,我们都已经做了。绿地的金融产业将以打造金融全产业链为目标,着力突破核心业务和关键环节。
从早期投资入股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东方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单纯财务性投资,到近年来先后发起成立中国注册资本额最大的小额贷款公司、入股锦州银行、成为盘锦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成立融资担保公司及典当公司,并正式组建绿地金融投资控股集团,绿地金融正在加快金融板块的整合。
记者:房地产调控之际,各大房企纷纷转型或改变策略,绿地集团的商业模式是否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未来在房地产领域将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
张玉良:近几年来,绿地已经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我们的房地产业务模式已经开始转变,不是以住宅为主。2012年,集团的住宅业务在房地产业务当中的占比在60%左右,商业地产占比40%左右,可能未来几年这个比例会倒过来,商业地产将占比60%,住宅业务则占比40%。而且这60%的商业地产是指出售的部分,持有的部分未计入这个占比。
商业地产未来会扮演集团房地产开发的主角。商业地产当中70%将出售,30%将持有,出售的是办公楼和一般的商业设施,持有的是酒店和商场,我们希望在商业地产领域做到中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结合,形成现金流平衡与良性循环,从而确保风险可控。
记者:绿地集团此前也做过上市的前期准备,目前上市的进展如何?战略上是否进行了调整?
张玉良:上市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不是一个具体指标,我们并不是为上市而上市,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另外上市也要看条件,目前的政策环境也不允许房企上市。再有,从集团自身的角度出发,还要看时机和条件,到底是整体上还是分开上。所以上市对我们来讲,没有时间表。绿地当前很重要的一个台阶是要进军世界200强。
超高层建筑之谋
“我们的模式是核心位置留下来,大部分办公楼出售。留下来的物业不仅已经通过出售的物业收回了投资,还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支撑我们的现金流。”
记者:从2005年南京绿地紫峰大厦的开建,到如今17栋绿地中心“上马”,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绿地房地产业务当中的一个标志,为什么要进行超高层项目的开发?是否具备了市场依托?
张玉良:目前建成和在建的绿地中心共有17栋,其中建成马上投入使用的有2栋,今后每年至少有2栋以上将交付使用。因为超高层建筑开发周期比较长,300米高的要3~4年,400米高的要4~5年。因此现在还看不到很明显的成果。
我认为超高层建筑是有需求的,第一,当城市不断长大的时候,它也需要长高,城市要有制高点;第二,中国这几年城市发展很快,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城市具备了建超高层建筑的条件,这是经济能级上的需要;第三,技术上可行;第四,绿地具备了建超高层建筑的水平;最后,从超高层建筑的开发贷款,到建成以后的经营性贷款,都有金融机构的支持。
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原则上每一个省会城市都需要有地标性的超高层建筑。现在多数中国省会城市都能达到3000亿元以上的GDP,大的能达到5000亿~7000亿元。实际上,200万以上人口,3000亿元以上GDP的城市,就已经具备了建超高层建筑的条件了。
记者:超高层建筑的开发周期比较长,绿地集团如何解决资金和资金占压问题?超高层建筑如何设计盈利模式?
张玉良:我们的超高层建筑跟金茂大厦、国金中心等不一样,它们是全部自持,这样投资回报期在15~16年。我们的模式是核心位置留下来,大部分办公楼出售,这种模式让我们可以2~3年就收回成本。
此外,留下来的物业不仅已经通过出售的物业收回了投资,还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这样又支撑了我们的现金流。很多人认为绿地建那么多超高层,资金上肯定出问题,实际上,我们的模式是投资之后实现资金的快速周转,资金回收期相对较短,同时还赚了很多现金流回来。
当然,超高层建筑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合规的条件下,给了我们比较好的商务条件。
记者:超高层建筑虽然给绿地集团带来了一定声望,但与此同时,也不乏质疑之声,你对此怎么看?
张玉良:现在有很多人质疑我们建超高层,说高层建筑的安全问题、消防问题、钱的问题,我想对他们说,我解释完,你就不会有质疑了。钱的问题我刚才说过了,消防和安全的问题现在在世界上已经基本管理到位了。你不能说100米高的楼就安全,500米高的楼就不安全,因为结构不一样,可能地震的时候100米高的楼先塌掉,而500米高的楼不见得能塌掉。这个道理一般人是不懂的。
不久前,我在湖北参加一个论坛,刚发言完有领导找我来谈,他说我们要建超高层不仅是领导需要,群众也需要。比如说上海,在建金茂大厦的时候,有多少人想去看,因为这能给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民众带来自信心和自豪感。市民会对拥有这样一个让人能仰望的建筑物而感到自豪。
海外战略之考
“现在中国的游客满世界跑,旅游旺季的时候,飞机、酒店一票难求,这种情况下我不去开发市场,不就把市场都让给外国人了吗?”
记者:两年多来,绿地集团的海外投资屡见报端,比如投资韩国济州岛,投资澳大利亚、泰国等地,绿地集团的“出海”举动有着怎样的考量?
张玉良:绿地的发展理念是:做政府想做的事情,做市场需要的事情。我的理解是,政府要做的事情就一定是这个社会主流倡导的方向,倡导的方向就会有很大的市场;为什么要按照市场所需来做,因为要用经济规律来做。
现在绿地的国际化有两句话,一句话叫做“用国际资源做国际化”,就是用外国的资源、外国的市场做国际化;另一句话叫做“用中国的资源做国际化”,就是做那些本来在中国消费,现在去国外消费的人群,例如大量的中国人到海外去投资买房。
用海外消费的中国人这个资源去做国际化,我想可以把我们海外发展的风险降到最低。
记者:你的意思应该是在海外做中国人的生意?那么绿地集团未来会在哪些国家布局?
张玉良:对,跟着中国消费者走。并不是说我想去哪做就去哪做,而是中国的消费市场到了境外的哪个区域,我们就在哪儿做。现在中国的游客满世界跑,旅游旺季的时候,飞机、酒店一票难求,这种情况下我不去开发市场,不就把市场都让给外国人了吗?我去开发我就能获得收益。
在澳大利亚,我们开发了第一个海外社区,40万平方米占地面积,60%是住宅,我们开发了2000多套留学生公寓,就是为在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准备的。
在泰国也是一样,我们先在曼谷和普吉岛启动了项目,也是针对中国游客的。每年有几千万中国游客到泰国旅游,住的都是泰国人开的酒店,以后我的酒店开出来,我相信酒店的吸引力会更强。
绿地在海外的第一家酒店将于今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市中心挂牌经营,跟西班牙最大的酒店管理公司互换经营权。
海外经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内对集团经营绩效形成支撑,在海外市场,要做到500亿元、1000亿元的营业收入会很难,但是做到100亿元、200亿元还是没问题的。
记者:你认为绿地集团海外布局的优势体现在哪儿?
张玉良:基于我们跟着中国的消费者走,我们就有很大的优势。到国外去的中国消费者往往会住中国人开的酒店,因为你的文化、你的餐饮比外国人做得好,而我们的管理水平跟国外酒店一样。只要把服务做上去,我们的酒店就比他们有优势。我们的管理团队都是华人,懂得中国人的需要。
比如我们在澳大利亚开发的留学生公寓,从品牌到品质等,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号召力肯定高于澳大利亚企业。
而且我们了解中国人的需求,在济州岛,买300万元的一套房子可以办移民。
宏观调控之辩
“应该说,房价只是本次调控的短期目标,更长远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保障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
记者:自实施限购限贷政策之后,房地产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就当前情况来看,调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你如何评价现行的政策?对未来的政策又有怎样的预期?
张玉良:限购是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采取的特殊措施,市场化调控手段到位后,可以考虑取消限购政策,如果这些市场化调控手段不到位,就不能取消。
应该说,房价只是本次调控的短期目标,更长远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保障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譬如房产税问题,关键看侧重点是什么,才能决定其内容。如果想通过房产税来抑制投机,那么就应该对房产增值征税;如果是针对所有房产形成税制,那么一些合理的需求可能会受到制约,相关民众会承受更重的负担。
至于对今后政策走向的预期,我认为,第一,市场化调控措施将逐步到位;第二,对首套房及其他合理需求,中央已明确将予以支持,支持政策应会到位;第三,鉴于商业地产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将继续得到支持;第四,对外地人购房的工作时间限制可能会缩短。
记者:绿地集团在本次房地产调控面前有怎样的应对策略?
张玉良:企业不能改变环境,但聪明的企业家应该适应政策、适应环境、适应市场,什么样的政策和环境决定了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我们要在调结构、把握政策的前提下,保持较好的增长,具体措施为:第一是培育次支柱产业;第二是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第三是积极进行产品研究和创新,并加速周转去化。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房地产发展阶段,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要研究市场动态、按照政策和市场导向来配置产品,且不断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和竞争力。提高产品去化率的关键是提高产品性价比。
记者:你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和政策有着怎样的冀望?
张玉良:我认为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是政策层面的完善,特别是基本住房制度、税收制度以及土地政策制度需要完善;第二是市场层面的完善,房地产调控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无形的手”的力量,否则就会扭曲市场;第三,企业应该更加专业化。
只有以上三个方面完善了,房地产行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襄阳金融超市http://www.xyjrw.com/